眾志成“志” 奮力攀登地質科學高地
江西省地質科學專業(yè)系列志書研編工作紀略
2022年09月20日 9:28 3307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 地質礦業(yè) 作者: 楊明桂
江西省地質局開展的省級地質科學系列志書研編試點,歷時18年,率先在全國完成。這是江西省自古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大規(guī)模地質工作成果整體集成、理論認識全面總結提升的系統(tǒng)工程。包括7部志書:《中國區(qū)域地質志·江西志》(2017年出版);《江西省環(huán)境地質志》(2017年出版),其普及本《江西生態(tài)地質》(即將交付出版);《中國礦產地質志·江西卷》(2015年出版),其普及本《江西礦產地質》與《中國礦產地質志·華南洋-濱太平洋構造演化與成礦》(2020年出版);《江西省鎢礦地質志》(已交付出版)??傆嫾s1000萬字,完成出版江西省1:50萬地質、構造、巖漿巖、第四紀地質地貌、航磁、礦產、成礦規(guī)律等圖件7幅。同時相應完成了電子文檔與地質礦產數據庫,質量均優(yōu),及時為全國研編工作提供了樣板與經驗,取得了試點的圓滿成功。
一、全局一心 眾志成“志”
2005年由李廷棟院士倡議,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委托原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進行省級區(qū)域地質志(第二代)、礦產地質志研編試點。時任局領導班子認為這是一件功在全國、利在江西、世界共享的地質大事。當即成立了編撰委員會,下設總編室,組成了精干的研編隊伍。當年制定了“江西省區(qū)域地質志”“礦產地質志”“環(huán)境地質志”(后簡稱“三志”)編撰工作方案,于2006年春提交了“三志”研編的總體設計,經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專家評審通過。
這項圓地質強國夢的人心工程,得到了江西地質界的廣泛支持。
2007年《中國區(qū)域地質志·江西志》首獲立項,并于2013年經最終評審通過。
2012年受陳毓川院士委托,總編室提交了省級礦產地質志書研編方案,2013年受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委托進行礦產地質志研編試點,2014年獲中國地質調查局批準立項,當年完成了《中國礦產地質志·江西卷》研編并通過評審。在該志的基礎上,2016-2017年,又編寫了《中國礦產地質志·江西卷》普及本《江西礦產地質》。為配合《中國礦產地質志·中國成礦規(guī)律研究》,根據陳毓川院士、王登紅研究員安排,2015-2017年又完成了《中國礦產地質志·華南洋-濱太平洋構造演化與成礦》研著。
《江西省環(huán)境地質志》由江西局自行研編。2015年經李廷棟、常印佛院士等專家學者評審,成果達世界先進水平。為更好地助力江西生態(tài)文明示范省建設,江西局又啟動了《江西省環(huán)境地質志》普及本《江西生態(tài)地質》的編著,并于2022年8月28日通過評審驗收。
江西有“世界鎢都”之譽,鎢資源量居世界之首,礦床類型與典型礦床眾多、規(guī)模巨大,找礦勘查技術與地質科學研究引領世界。2014年,江西局進行江西鎢礦地質綜合研究,于黨百年華誕之際,完成了《江西省鎢礦地質志》研編。至此,歷時18年、有300多名地質工作者參加研編完成了7部志書與圖、庫組成的完整志書系列。
二、實準全新 地質成果集成
江西地質科學專業(yè)系列志書的研編,傳承我國方志學“求真記實”的傳統(tǒng)和我國地質志書“有述有論”的風格,以“實、準、全、新”為標準,并在進入數字時代之時,形成了“志、圖、庫”一體的志書構成。
“物華天寶 人杰地靈”的贛鄱大地,自古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地礦文明。江西近代地質工作始自1869年李?;舴业慕鞅辈康刭|旅行,1898年德國礦師賴倫的萍鄉(xiāng)煤焦煤的調查,1907年德國牧師鄔禮亨發(fā)現大余西華山鎢礦。國內地質工作者的調查起步于20世紀20年代。前輩地質工作者們不辭艱辛,為江西區(qū)域地質調查打下了初步基礎,共發(fā)現礦產30余種,初步勘查21種,礦產地礦點508處。
新中國地質工作突飛猛進,開展了多輪精細區(qū)域地質綜合調查和大規(guī)模的礦產資源與環(huán)境地質勘查。江西由于具有戰(zhàn)略資源優(yōu)勢,成為全國地質礦產工作的重點。積淀下浩如煙海的地質資料成果,成了系列志書研編的不竭源泉與厚重沃土。在志書研編中,對區(qū)域地質、礦產地質、環(huán)境地質三大地質領域和40多個專業(yè)學科取得的成果資料,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推陳出新”的原則,通過篩選、分析、全面綜合集成成志,進一步理清了江西的地情。
第一,把江西區(qū)域地質進行整體綜合研究,進一步提升到當代先進水平。
運用多重地層研究,與古生物、古地磁、同位素等方法結合,建立了全新的地層系統(tǒng)和沉積地質特征;采用巖漿旋回-巖石類型-成因類型-組合-序列-侵入體多層次研究方法,建立了全新的侵入巖表;通過變質巖的全面研究總結,把江西變質巖推進到“四維”時空研究的新階段;對區(qū)域物、化、遙特征進行了全面研究,得出了中-新生代以來歷經燕山期強烈活化造山與造山后強烈伸展,上地殼斷塊,中地殼折離,下地殼塑性拉伸減薄,形成了江西薄殼中厚上地幔的巖石圈結構,圈定了大量重、磁、化異常。傳承我國獨創(chuàng)的地質力學、多旋回構造理論,結合板塊學說,對全省地質構造單元板塊、地塊、造山帶、隆起、坳陷、斷陷盆地進行了新的厘定劃分。論述了華南板塊活動與構造體系的發(fā)展演化。
第二,進一步理清了江西豐富的地質資源。
全省計發(fā)現礦產164種、查明了礦種131種,發(fā)現各類礦床(點)2320余處,查明礦產地1430余處、保有資源儲量列全國前三位的有鎢、銅、金、銀、鉭、鋰、鈾等27種。鎢、中重稀土居世界優(yōu)勢地位。被譽為“世界鎢都”“世界瓷都”“亞洲銅都”“稀土王國”“新興鋰都”。
以全新的資料展示了贛鄱大地富饒的生態(tài)地質資源。江西是全國水資源比較豐富的省份,地表水約2000億立方米,主要河段優(yōu)于或達到Ⅲ類水占95.5%;全省地下水資源量約230.48億立方米/年,可采資源量73.4億立方米/年,多數地區(qū)水質良好,是我國地下水質最好地區(qū)之一,但分布不平衡。經生態(tài)地球化學調查,對江西大地進行一次“體檢”、查明了土壤中有益與有害元素的定量分布,優(yōu)于Ⅲ類的農業(yè)區(qū)面積占97.79%,不良地區(qū)為2.21%,發(fā)現了一批富硒、富鍺、富鋅的特色土壤資源。大美江西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地質資源,山景壯麗秀美,有花崗巖景觀25處,火山巖景觀12處,丹霞景觀34處,砂巖景觀10處,變質巖景觀7處。水景奇特多姿,有全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等湖泊景觀百余處,飛瀑73處,風景漂流河段14處,大中型溶洞24處。武夷山為國家公園與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地及世界地質公園,廬山為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地與世界地質公園,三清山、龍虎山-龜峰為世界自然遺產地與世界地質公園……
江西還擁有獨特的地學文化資源:廬山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中低緯度第四紀更新世山岳冰川遺跡地,昌市銅嶺礦山公園保留有商代古老的采、選、冶銅遺跡,西華山是世界發(fā)現的第一大型石英脈型黑鎢礦床,是著名的“五層樓”鎢礦床模式的原型地,龍南縣足洞是世界上發(fā)現的首個離子型重稀土礦床,使找礦推進到離子時代……
第三,為綠色發(fā)展、平安江西助力。
1.江西為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質災害多發(fā)區(qū),也有局部巖溶塌陷發(fā)生,志書以“治”字當頭總結了一系列防災舉措。調查研究了烈度、頻度較高的發(fā)震斷裂帶,以石城-尋烏、九連山-安遠、瑞昌-銅鼓,九江-靖安4條最為重要,也是重點防震地帶。
2.全面闡明了江西地質構造、地貌、巖、土、水等工程地質條件,及已發(fā)生的工程地質問題與注意事項。志書重點對南昌等11個主要市區(qū)的地殼穩(wěn)定性、地下水量、水質、應急水源地,巖土工程地質特征,地熱資源等做了全面記述,提出了存在的環(huán)境地質問題與工作建議。
3.圍繞綠色礦山建設,對已經取得的實踐經驗進行了總結,提出“做好礦山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和礦山開發(fā)時期礦山地質工作是綠色礦山建設與礦山生產安全的前提”;推進礦山智能化,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程度、加大礦坑、瓦斯、礦渣、尾砂等研發(fā)利用,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打造“無廢礦山”是綠色礦山發(fā)展的科學途徑;在礦山開發(fā)中防治,在防治中開發(fā),做好廢棄礦山治理,是“既要金山銀山 又要綠水青山”的科學發(fā)展方向。
第四,勇于創(chuàng)新,奮力攀登地質科學高地。
江西系列地質科學專業(yè)志書的研著,全面提升了江西地質科學水平,并立足江西,展視我國南部及鄰區(qū),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地質科學進展與突破。
主要有:從研究瀏陽-宜豐、德興-弋陽、歙縣伏川3條由深部擠出的晉寧期準原地蛇綠巖帶入手,鎖定了消亡的中新元古代華南洋窗口,進而追尋到中新元古代華南洋潛伏于杭州灣-欽州灣、經越南北部至紅河、金沙江、可可西里一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立在古華南洋構造域的意見;構建了揚子-加里東期華南裂谷系、一盆(南華裂谷海盆)、二主谷(欽山-蘇州、閔中),二區(qū)(皖浙贛、湘桂黔裂陷區(qū))的構造格局;著重研究燕山期陸內活化造山的超強、超長(0.8億年)特征;闡明了新生代以來錦繡江南優(yōu)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地質基因;闡明了江西及鄰區(qū)中新元古代以來的構造格局,構造形變規(guī)律與動力學特征;總結了華南多旋回構造成礦與演化規(guī)律;更新了華南成礦格局的認識與劃分方案;在20世紀60年代以來建立的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礦床模式的基礎上,概括為具有普適作用的“五多”礦床模式等。
三、主要體會
首先,在黨的培育下,傳承李四光精神,發(fā)揚“三光榮”精神和江西地質精神,新時代的地質隊伍有著為中華民族崛起奮勇攀登地質科學高地的強烈信念與追求,是眾志成“志”的巨大動力。在立項與經費遇到困難的情況下,大家不計報酬,盡量少花錢、辦大事、辦好事,沒有經費照樣干,堅持不懈,這是在全國首先完成地質專業(yè)系列志書研編出版,全面完成試點任務的重要保證。
第二,地質工作的本質是探索地球的科學工作,正如李四光所說,地質勘查與地質科學技術研究“是‘一而二、二而一’關系”。江西地質科學專業(yè)系列志書的研編,堅持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力求由實踐者、真知者為主撰稿,從研編方案、設計到研編定稿的全過程充分發(fā)揚學術民主,反復研討,充分吸納、凝聚集體智慧,做到了既實且準,又取得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認識。實踐表明,國家級科研機構是地質科學的先鋒隊,屬地化后的勘查大軍是地質科學的主力軍。
第三,根深才能葉茂,推進區(qū)域地質、礦產地質、環(huán)境地質深度融合,互學、互通、互補、互促是一條“興地”之路。江西地質科學專業(yè)系列志書研編工作,把三大地質領域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研究。全部志書由“一支筆”統(tǒng)稿,使系列志書體例、格式統(tǒng)一,內容協(xié)調,為科技型地質志書研編積累了經驗。
改革永遠在路上,地質科學的發(fā)展也永遠在路上。在黨的指引下,江西地質工作者,要在地質科學專業(yè)系列志書搭建的科技平臺上,飛得更高走得更遠,更好地擔當起全面建設“六個江西”、實現我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先行使命,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羅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gzjcgq.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