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之戰(zhàn):成本與性能
2020年07月30日 10:34 35122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 鎳資訊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混亂之中,盡管全球GDP下降,但電動汽車(EV)和電池領域仍有大量活動。
有報道稱,特斯拉(Tesla)將在于中國制造的Model 3中使用磷酸鐵鋰(LFP)技術(來自中國電池生產(chǎn)商CATL)。盡管特斯拉尚未確認,但從純粹的成本角度來看,在鎳錳鈷(NMC)上使用LFP是有意義的。在中國,CATL的LFP陰極活性材料(CAM)的價格(每千瓦時)比NMC811價格便宜43%。考慮到陰極是迄今為止電池中最昂貴的組件,這種活性材料成本的差異或對電動汽車的電池最終成本產(chǎn)生重要影響。
LFP和NMC的成本與能量密度
盡管成本存在上升空間,但LFP的顯著缺點是能量密度,其僅為MNC811的65%~70%(取決于包裝)。這意味著,若需實現(xiàn)相同的行駛里程,EV電池的物理尺寸將增大三分之一,這對于空間有限的車輛來說是一個問題。使用LFP供電的Model 3,使用與當前版本相同的電池空間,應具有NCA范圍的66%左右。
當然,如果特斯拉使用LFP,其動機是降低成本,因此電動汽車對更多人來說可以負擔得起。此外,中國新電動車的補貼僅適用于價格在30萬元以下的汽車。為了符合條件,Model 3的價格必須下降2019年價格的20%~25%。
在中國,政府補貼還要求電池組(而非電池)級別的最低能量密度為140Wh/kg。在傳統(tǒng)的電池組設計中,使用LFP不能達到140Wh/kg的水平,因此必須重新設計以優(yōu)化空間和重量。
電池到包裝技術
CATL和競爭對手比亞迪都宣布了新的LFP包裝設計,其效率大大提高,均已超過140Wh/kg。新設計被稱為電池到包裝(CTP)技術。盡管存在設計差異,但這兩家公司本質(zhì)上都使用非常大的棱柱形電池,這可以實現(xiàn)更有效的電池包裝和冷卻系統(tǒng)、更少的連接和更簡單的電池管理系統(tǒng)。與目前在中國以外的所有Tesla汽車中使用的Panasonic NCA圓柱形電池相比,新的CTP設計將連接和電路的數(shù)量減少了200倍,從而使電池便宜得多。LFP和CTP的使用應轉化為一種可以勾選中國市場所有條條框框的工具。
國外也在尋求使用大型棱柱形電池的包裝設計。通用汽車和LG Chem的關系導致Ultium電池生產(chǎn),該電池計劃于今年秋天投放市場,到2022年所有使用該平臺的通用電氣電動汽車都將使用。相反,他們將使用含89%鎳的新型LG Chem NMCA化學物質(zhì),所得電池組的能量密度應大于200Wh/kg。當然,這比LFP貴,使用NMCA和Ultium技術,通用汽車希望使用鋰離子電池實現(xiàn)最大的續(xù)航里程,并且考慮到包裝的高能量密度(性能),具有成本效益。
大眾汽車也開始使用他們所謂的模塊化電驅動矩陣(MEB),類似于CTP和Ultium,實現(xiàn)大型棱柱形電池的高利用率和低成本架構。
LFP在電動汽車中的使用率主要由于其低成本而增加,但問題是在什么程度上?
首選技術
顯然,LFP技術將在中國乃至其他以成本為驅動因素的亞洲國家普及。另外,預計在成本最為重要且將使用LFP的這些地區(qū),小型兩輪和三輪車的數(shù)量將強勁增長。此外,LFP正在通過大眾運輸卡車進入巴西。
同時,對大型高性能汽車的需求將保持強勁增長。CAT、SK Innovations、LG Chem等將為亞洲、歐洲和北美的電動汽車提供高鎳電池。NMCA、NMC811和其他高鎳化學品將是性能的選擇,并且隨著鈷含量的降低,它們還將成為含鎳鋰離子成本最低的產(chǎn)品。
外表
對未來的期望是兩種主要技術——低成本LFP和高性能(高鎳)NMC。BNEF、Roskill和其他分析師對此兩種技術的市場份額沒有完全達成共識。到2030年,LFP電池在電動汽車中的預測百分比范圍為15%到40%。
目前,尚不清楚成本與性能的關系將在哪里結束,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EV電池技術。但是,在可預見的將來,在中國生產(chǎn)的新型電動汽車中,只有四分之一是LFP,而NMC/NCA的這一比例為76%。(本文由國際鎳協(xié)會提供資料整理而成)
責任編輯: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ǎng):www.gzjcgq.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wǎng)聲明:本網(wǎng)所有內(nèi)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nèi)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wǎng)”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wǎng)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wǎng)(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wǎng)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jù)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wǎng)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