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扶貧顯真情——
堅持專業(yè)支撐,培育長效致富產業(yè)
今年春節(jié)前夕,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彝族貧困群眾家中,同當地干部群眾共商精準脫貧之策。 “無論這場攻堅戰(zhàn)有多難打,都必須打贏!”總書記的話,語重心長又擲地有聲。
在涼山脫貧攻堅的戰(zhàn)場上,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堅持走地質人的扶貧路,結合自身專業(yè)對涼山的資源進行整合,培育特色和優(yōu)勢產業(yè),助力脫貧攻堅。
20世紀80年代,四川地礦局就提出了攀西聚寶盆的概念,并創(chuàng)立了攀西裂谷理論,在涼山先后發(fā)現103種礦產、 1828處產地,查明資源儲量的能源、金屬、非金屬礦產地474處、大型礦床26處、中型礦床76處。其中,冕寧牦牛坪為全國第二大稀土礦區(qū),木里梭羅溝金礦為大型金礦。涼山州逐步建立了與區(qū)域經濟協調發(fā)展的幾大礦產資源開發(fā)基地,礦產開發(fā)總產值12.501億元,礦產采選從業(yè)人數33893人,礦業(yè)延伸產業(yè)極大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發(fā)展。
為加強礦業(yè)扶貧力度,四川地礦局聯手國企與州政府以木里梭羅溝金礦為核心,整合該局容大礦業(yè)公司,計劃打造涼山扶貧第一股,四川黃金第一股。同時,基于當地豐富的稀土資源,建立了“稀有稀土戰(zhàn)略資源評價與利用四川省重點實驗室”,著重解決四川特色優(yōu)勢稀土金屬、稀土資源開發(fā)利用中存在的關鍵技術問題,為在涼山打造中國稀土資源基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脫貧攻堅戰(zhàn)中,四川地礦局承擔了涼山州甘洛縣田壩鎮(zhèn)11個村的幫扶脫貧。局黨委把幫扶工作始終作為頭等大事,先后派出11個駐村書記、3個掛職副縣長,組織33人的駐村工作隊,集全局之力有針對性地開展脫貧攻堅,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先后有3個村提前脫貧,1個村被作為全州的樣板村。
四川地礦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的“絕招”就是走活農業(yè)地質這步“棋”。1999年,四川地礦局就開始涉足農業(yè)地質領域,在全國率先開展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為開展烏蒙山區(qū)扶貧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先后完成了四川省17萬平方千米的1:25萬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發(fā)現綠色土壤117238平方千米,發(fā)現富硒土壤14778平方千米,為省政府摸清全省土地質量家底提供了大量數據。其中,在烏蒙山區(qū)的宜賓屏山發(fā)現富硒土壤3336平方千米,指導開展富硒水稻等農產品種植,成果為相關企業(yè)推廣應用,幾元一斤的稻米,被賣到了十幾元一斤,每畝土地純收入增加4000元以上。
地質與扶貧相結合的經驗,在涼山脫貧攻堅一線進一步推廣。2017年,田壩鎮(zhèn)羅群村等11個村農業(yè)地質調查項目全面啟動,歷時8個月,技術團隊對這11個村的土地家底進行了全面摸排查,在區(qū)域內發(fā)現約23000畝土地滿足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地環(huán)境條件,同時發(fā)現了近1200畝天然富硒土壤。
11個村,村村不同。“一村一評價就是根據每個村的地質背景、生態(tài)環(huán)境、農業(yè)生產現狀,項目為每個村的種植業(yè)量身打造脫貧之策。”四川地礦局駐羅群村第一書記王俊說,這是這次農業(yè)地質調查評價成果的最大亮點。
項目組為每個村的種植業(yè)都量身打造了不同的脫貧之策——洼裂村可發(fā)展富硒玉米、富硒黑苦蕎等特色產業(yè),曙光村則可規(guī)劃發(fā)展附加值較高的天然富硒大米……
尋找資源的地質人——
堅持為國家戰(zhàn)略資源提供保障
攀枝花,中國西部有名的鋼城。這里的市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沒有地質隊,就沒有攀枝花。”
20世紀50年代,四川地礦局找礦隊伍,浩浩蕩蕩進駐攀枝花。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用青春和生命,喚醒了埋藏在地下的礦藏,一個特大型釩鈦磁鐵礦橫空出世,一個無人問津的小渡口,由此變成了世界矚目的鋼城。
2008年10月,四川地礦局組織專家和技術骨干就如何實現地質找礦重大突破開展研討時提出,在攀西地區(qū)通過整裝勘查的模式,實現釩鈦磁鐵礦的新突破。一年后,四川省攀西地區(qū)釩鈦磁鐵礦整裝勘查啟動。經過三年的努力,技術人員運用找礦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攻深找盲,新探獲釩鈦磁鐵礦約25億噸,成功實現了“再找一個攀枝花”的戰(zhàn)略構想。
如果說地質人有什么使命與信念,那就是“找礦,找更大的礦,找國家需要的礦”。60余年來,四川地礦局在全省發(fā)現礦產130多種,礦產地數千處,探明儲量礦區(qū)1500余處,其中大中型礦床近600處,45種礦產保有儲量名列全國前五位,潛在經濟價值達數十萬億元,名列全國第七位;勘查評價了以攀枝花地區(qū)釩鈦磁鐵礦、康定甲基卡鋰輝石礦、川南古敘煤田等為代表的一批礦產地,為四川經濟建設提供了75%以上的固體礦產資源。
近年來,四川地礦人將地質工作精準對接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致力于對四川具有優(yōu)勢的貴金屬、銅多金屬、釩鈦和稀土、鋰輝石、石墨等戰(zhàn)略性新興礦產資源進行科學有序開發(fā)。
為打造西南鋰都,四川地礦局在甘孜、阿壩累計勘探出鋰輝石礦資源量達400萬噸,居亞洲首位,為打造中國西部石墨烯戰(zhàn)略基地,他們再度挺進攀枝花,探明了超7000萬噸的石墨礦物資源儲量,再度為這座鋼城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技創(chuàng)新顯實力——
堅持人才立局、科技強隊
記者在與四川省地礦局局長王建明的交流中,經常會聽到一個詞:科研。他說:“我們這支隊伍就是一支研究地學的科研隊伍。”剛剛獲得四川省技術學科帶頭人稱號的該局化探隊總工程師唐文春也說:“我們隊每一階段的發(fā)展都是依靠科技的支撐與思維的創(chuàng)新取得的。無論今后隊伍怎么走,科技創(chuàng)新這把‘利劍’不能丟。”
在四川省地調院信息中心的一間房里,20余個移動硬盤被小心保管著,這些不起眼的“黑盒子”在四川地礦人眼里,比黃金還要珍貴,因為它們是四川省地礦局60余年科技成果的承載單元。
半個多世紀以來,四川地礦人走遍巴山蜀水,承擔了全省95%以上的基礎地質調查工作,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研究,編寫了以《四川省區(qū)域地質志》《四川省區(qū)域礦產總結》《四川省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成果報告》為主的系列工作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四川省的地質研究程度,為找礦勘查、科學研究和國民經濟發(fā)展提供了詳實可靠的基礎材料。
利用這些資料,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四川地礦局正在建立四川省地質數據庫。“數據庫最先完善的是基礎地質資料,目前已收齊了全省所有的中小比例尺地質數據及相關資料。”四川省地調院副院長文輝打開計算機,一個個文件夾整整齊齊地排列著。
《四川省李家溝超大型鋰輝石礦床的發(fā)現及找礦勘查技術研究》是找礦工作遇到瓶頸時,四川地礦局研究找礦新方法、新技術的見證,項目成果分別獲2015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及2016年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九寨—黃龍核心景區(qū)資源及生態(tài)地質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綜合應用研究》為九寨溝黃龍景區(qū)的永續(xù)利用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技術保障,項目課題報告的八項科技查新記錄填補了國際上的研究空白,獲得了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科技工作是事關全局生存發(fā)展根基的大問題。”王建明多次談及科技工作的重要性。近年來,秉持人才立局、科技強隊發(fā)展理念,四川省地礦局大力發(fā)展科技創(chuàng)新工作,局黨委提出的“五個地礦”建設中把“科技地礦”建設擺在了首位。
在厚積的沃土上,各類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建立,四川省地礦局的科技創(chuàng)新工作吸引了全國的關注。稀有稀土戰(zhàn)略資源評價與利用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在該局掛牌時,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傳堯評價道:“這將為四川乃至全國稀有金屬和稀土資源開發(fā)提供技術支撐。”
平臺正在搭建,人才正在匯聚。2018年2月,王建明鄭重地把聘書交到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的手上,聘請他以及其他4名院士在內的11名專家為局科學技術委員會特聘顧問,入庫該局專家?guī)?。目前,該局專家?guī)爝_334人,已在科技創(chuàng)新機制建設、地災巡排查、人才評價等各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儲藏在四川省地調院信息中心的地質數據正在發(fā)揮作用,以往無法攻克的難題,隨著前沿科技的進步正在被瓦解。“比如一直無法形成的數據共享機制,借用現在熱門的塊鏈算法,我們找到了突破方向。”文輝介紹到。
四川地礦局看到了“互聯網+地質”的廣闊空間,正在整合全局地質數據資源,打造四川省地質大數據平臺。
“一帶一路”的地質尖兵——
堅持“走出去”擴大發(fā)展
“轟隆……” 隨著一聲巨響,科托水電站引水隧道勝利貫通,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比預計時間提前了整整一年……這一幕發(fā)生在2017年2月6日,巴基斯坦境內四川省地質集團公司總承包7.7億元的科托水電站施工現場。
而這一項目的取得正是四川地礦人積極響應“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的具體實踐成果。近年來,四川省地礦局積極實施“走出去”發(fā)展戰(zhàn)略,一是走出省界,二是走出國門,通過自身實力開拓地質市場和新的領域。四川省地質集團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們在巴基斯坦開展的項目,僅保證金就高達9000萬元。集團公司黨委打破行業(yè)壁壘,聯合國內外水電水利等方面的中堅力量,形成了抗風險力強的四方聯合體,最終拿下7.7億元的科托項目。
繼科托之后,他們又在2015年、2018年分別拿下9.9億元的拉威水電站建設項目和3億多元的塔爾煤礦土石方工程,成為四川在巴基斯坦開展合作的翹楚,受到省政府的高度評價,四川省商務廳先后兩次向集團公司獎勵補貼327萬元;同時,將四川省駐巴基斯坦商務代表處的牌子掛在了集團公司項目部。
2017年11月,四川省地礦局局長王建明專程出訪柬埔寨、巴基斯坦,與兩國相關領導在廣泛合作上達成共識,促成了一些重大項目的“種子”落地發(fā)芽:2018年8月1日,集團公司針對柬埔寨飲用水全部依賴進口的現狀,積極溝通合作,取得了在該國地下水和礦泉水勘探許可證。此外,該局在老撾、幾內亞、安哥拉都有著穩(wěn)定的市場并取得了可喜成效。
2013年~2017年,四川省地礦局共有12個地勘單位和企業(yè)申辦了國外總承包工程資質,共有16個地勘單位在澳大利亞、巴基斯坦、老撾、緬甸、印尼、蒙古等27個國家或地區(qū)進行礦產資源勘查、工程勘察、水電站建設和打井供水等,共計135個海外商業(yè)性項目,合同總金額達22.34億元,實現收入4.522億元。成立海外合作公司和獨資公司9家,在海外獨立或合作擁有探礦權17宗,分布在老撾、緬甸、塞拉利昂、莫桑比克等國家。
“我們要在礦產資源開發(fā)方面加強與東盟國家廣泛合作的力度,積極參與國際產能合作和重大項目開發(fā)建設,同時瞄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fā)展趨勢,逐步進入其地質延伸業(yè)、建筑施工業(yè)和產品制造業(yè),不斷開發(fā)新的市場,在貢獻四川地礦力量的同時塑造四川地礦形象。”王建明躊躇滿志地說。
情系百姓安危——
堅持勇挑重擔專業(yè)排險治災
10年前的汶川“5·12”地震,四川省地礦局用一張遙感解譯圖在整個救援工作中寫下了厚重的一筆。
當時,都汶路受損,所有的救援力量都被堵在了都汶路口。四川省地礦局利用飛機在都汶路上空進行航拍,共拍攝了數千張航拍照片。40多名遙感技術人員連夜奮戰(zhàn),次日一早便將一張解譯圖送達了指揮部。圖像顯示,都汶路兩側分布著351處地質災害,要想在短時間內打通道路幾乎不可能。繞行!指揮部及時調整救援路線,確保救援力量以最優(yōu)方案路線快速到達震中。
2006年,四川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實施地質災害避讓搬遷工程,涉及全省179縣45萬人,四川省地礦局擔當主力,在全國開了變被動治災為主動防災的先河。
汶川震后10年間,四川更是地災頻發(fā),2010年,映秀、綿竹泥石流;2013年,雅安廬山“4·20”地震;2017年,“6·24”茂縣疊溪垮塌、九寨溝“8·8”地震……四川省地礦局不負重托,一次又一次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挑戰(zhàn)中淬煉,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排危搶險隊伍,“地礦鐵軍”的稱號由此被叫響。
文家溝泥石流,8000多萬立方米的松散堆積物像盤臥在山頂的巨獸,隨時都有可能咆哮著吞沒山腳下的青平鄉(xiāng),數千人的生命安危全都寄托在泥石流治理工程上。臨危受命,四川地礦局在總結前人的實踐中創(chuàng)新提出“水石分治、固底護坡、攔擋停淤、監(jiān)測維護”的方案,通過了專家評審組40多次的嚴格審查。隨即,這支“地礦鐵軍”不分晝夜,鏖戰(zhàn)寒冬,硬是趕在了次年汛期前完成工程項目,工程歷經多場大暴雨考驗,均毫發(fā)無損。
“8·8”九寨溝地震后的景區(qū)地災治理工程,被譽為在珍寶上“雕刻”的生命工程,四川省地礦局承擔了景區(qū)內首期全部89處地災點的治理任務。從勘查設計到工程施工,小到對一張防護網顏色的精心選擇,大到反復推敲主體工程如何實現完美“隱身”,四川省地礦人深化生態(tài)保護意識,哪怕對景區(qū)內的一草一木都小心呵護,為景區(qū)織了一張“隱形”的安全防護網。
查災、治災、防災,四川省地礦人與時俱進,不斷實現自我超越,地災防治技術水平不斷提升。
無人機傾斜攝影、計算機數字建模等先進技術手段被綜合運用到地災監(jiān)測工作中,通過遠端計算機平臺,就能實時監(jiān)測到地災隱患點的各項數據,而全息沉浸式體驗設備,能讓決策者不需要到達現場,就能身臨其境的看到地災現場的情況。
百姓冷暖記心頭——
把民生作為地質工作重點
在中國地質博物館保存著一份特殊的作品,這就是一部由地處紅層區(qū)的四川井研縣1000多戶農民代表簽名書寫的千言感謝信,信中以樸素的語言由衷感謝共產黨為他們做了一件貼心窩的事情,讓他們從此告別了幾代人為水所困的苦日子……
而這項被四川省委列為當年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的紅層找水打井工程正是四川省地礦局承擔完成的。
“下雨水成河,日曬路破腳,吃水靠擔擔,用后不許潑”是地處四川省紅層地區(qū)農民祖祖輩輩缺水的真實寫照。因為缺水,一些革命老區(qū)一年的縣財政總收入才5000多萬元……缺水,已成為四川省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一大制約因素,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大障礙。
四川省委、省政府將解決紅層地區(qū)農民缺水問題列為頭等大事,四川省地礦局更是把這當作“一號工程”來抓,并擠出資金開展紅層找水的科研工作。
紅層區(qū)無水可找,已被歷次的水文地質調查定論。然而,當面對那一雙雙期盼的眼睛和滿目蒼痍的土地,水文地質隊員發(fā)誓,一定要讓他們喝上放心水。
改革就是要創(chuàng)新。“集中供水不行,就分散供水”。經過反復論證和試點,一戶一井的供水模式在紅層區(qū)推廣開來。2004年,省政府與中國地調局簽訂了合作協議,共同出資5000多萬元為農戶解決有關補貼,這樣一來,一戶僅出資300元左右就可實現庭院式自來水的愿望。
閘刀一合,泉水直接從輔設在灶臺的水龍頭中涌出,射洪縣龍鳳村的鄧大姐激動地說:“幾輩子沒有實現的事,在我們這輩人實現了。感謝政府,感謝黨,感謝地質專家為我們打出了救命井!”
據統(tǒng)計,紅層找水歷時7年,找水打井200多萬口,解決了1000多萬人的飲水困難。即使在遭遇50年一遇大旱的2010年,紅層找水工程也經受住了考驗,成了農民的救命水,受到百姓的高度評價。
紅層找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開創(chuàng)了21世紀找水新理念,并在現場召開經驗交流會推廣。四川省地礦局不斷總結經驗,擴大戰(zhàn)果,又將這一找水理念運用到藏區(qū)大骨節(jié)病、包蟲病安全飲水中,運用到云南、山東等地的抗旱中,解決了更多農戶的飲水問題。“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廣大農村塑起了一座座黨和政府為民的豐碑。